一粒米实施后,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产出“金”?在佳木斯市RaGREP深加工科研成果路演暨产业化对接会上给出了完美答案。
打造高混合度、高糊化度的产品,满足吞咽障碍人群的需求;开发大米麸质产品,满足麸质不耐受人群的需求;开发富硒营养强化胚芽米,解决胚芽米营养单一、易腐烂的问题……会上,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市重点食品企业代表等350余人,以“大米”为媒介,凝聚力量,共同推动大米加工高质量发展行业。
聚集极地东部寻找突破口
佳木斯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稻米生产城市。全市土地面积3264万公顷。发展水稻全产业链是佳木斯想做、能做、应该做好的事情。
近年来,佳木斯加快稻米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升级,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扩大。目前,全市有规范食品加工企业226家,年产值超过262亿元,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57家,产值占比70%。 “佳木斯大米”品牌价值已突破120亿元。稻米产业全链条的发展,是行业的需要,也是企业的期盼。
作为国家无水港物流枢纽和现代流通支点城市,佳木斯立体交通“水、陆、空、铁”网络纵贯南北、贯通内外。打造了畅通的米制品、农副产品出口物流网络。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诸多优势叠加,使其成为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的理想之地。
会议以“解决技术难题、需求为导向、政企合作”为主题,为佳木斯市加工企业搭建了技术强化、转型成功的平台,找到了企业发展的“金钥匙”。来自全国、省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带来最新技术成果与大家共商合作发展,共同推动“佳木斯市科产融合”实现新突破。”
协同政策支持发展
会上,佳木斯市科技局正式发布并系统解读《佳木斯市支持水稻(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推出一系列精准支持政策,联动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全力支持水稻产业高位、智慧、绿色、绿色高质量发展。
会议发布的政策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数字赋能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支持创新科技方面,政策提供了“真金白银”。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企业被认定为“海洛市重点新产品”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政策鼓励企业扩大高效投资,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深加工项目,按照设备投资的10%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可达1000万元,为企业增产扩能注入强劲动力;在加快数字赋能方面,政策帮助企业为智能创新,明确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并根据认定项目投资给予补贴,其中智能工厂最高补贴可达1000万元,引导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制造新浪潮。
“政策工具箱”是佳木斯服务的坚定承诺电子商务,优化营商环境。
精准发展、协调发展
大会主要环节,一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场对接活动,10所高校同时对接,47家本土各大食品企业带着生产痛点“请医”,一批专家带来技术突破“对症下药”。一场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产学研对接节全面举行。
专项对接主要围绕研发与技术合作、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四个主要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1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多一的深度交流。
企业代表们开门见山,将实际的发展需求摆在了桌面上:黑龙江百谷食品有限公司提出了替代粉升级、米奶香精开发、乳酸菌开发等各项技术需求;黑龙江唐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咨询重构营养米口感改良及配方改造方案;汤原县亚运古巷种植水稻生产有限公司致力于水稻生产主要环节自动化技术的研究。
面对企业诉求,现场专家团队的回应是准确的。针对白谷代餐食品升级换代的需求,东北农业大学团队提出了专利技术转移与实施合作计划;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提供改良菌种及工艺参数支持,提高发酵乳的味道;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黑龙江三绿源米业有限公司达成功能性稻米研发合作目标,重点开展功能性成分研究和特色品种选育。
一粒米的价值因研发和转化而增加;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创新、要落地。佳木斯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将打好“一号省”,确保粮食安全。